转自
http://www.esmchina.com/ART_8800063822_1100_2404_0_0_c6bb777c.HTM二十年回顾:中国计算机产业写就宏图大业上网时间:
2005年09月01日 作者:肖平
我来评论关键字:中国计算机产业 微机产业 20年 20年前,中国的
微机产业几乎为零。20年后,它已经是年产值近4,000亿元人民币的庞大产业。中国的计算机企业也从20年前作坊式的组装拼凑,发展成全球首屈一指的制造业巨人。这20年间的荣辱辛酸,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发展壮大的历程。
0520点燃燎原之火,新政奠定发展基调回顾中国微机产业的历史,要追溯到1983和1984年。1983年,浪潮采用英特尔8088芯片的0520微机在济南诞生,标志着中国微机制造业的开始,在那之前,中国各地的计算机所基本上从事的是大、中、小型机的研究。
1984年是中国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拐点,这一年许多改变历史的新政陆续出台,直接号令了中国微机产业的起步。是年5月,国务院做出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12月,国务院明确指出电子工业的发展要转移到以计算机和通信装备为主体的轨道上来;也就在这一年,?小平在上海说出了那句影响深远的话:“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在新政和暴利的刺激下,一些不安分的人在北京西北郊的中关村开始倒卖打字机和
Apple II微机。“两通两海”成为当时风光无限的“高科技企业”,其中包括“要成为中国IBM”的四通。就在这一年,联想的前身、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悄然成立,柳传志对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周光召信誓旦旦地表示:“将来我们要成为一家年产值200万元的大公司。”
然而,中关村的这些星星之火并未能马上成为
中国计算机产业的正规军,他们要么从事“倒买倒卖”,要么如四通那样有红红火火的打字机业务而无暇顾及其它;尚在襁褓中的联想则像无头苍蝇一样在商海里茫然乱撞,并由于“电视机事件”顷刻间将70%的启动资金、14万元人民币打了水漂。
正规军当然是那些已初步具备计算机设计和制造能力的“国字号”企业,他们已有了新的“两小两微”发展思路。两微,具体而言,一是基于英特尔的8088、8086发展0520微机;二是基于摩托罗拉6800系列CPU、仿造苹果Apple II的0560微机,即后来有名的
紫金电脑。
产业雏形初现,北长城南东海火遍全国1985年,倾国家之力的长城0520微机研制成功,这是中国第一台能够进行中文处理和显示、并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国产微机,它的研发成功是中国计算机产业非常重要的里程碑。随后,包括北京有线电厂(738厂)、南京有线电厂等参与研发的单位都相继开始生产这种“长城0520微机”,但真正将其光大的是后来由王之率领的中国长城计算机公司。
紧接着,上海电子计算机厂也开发出了0520C型微机,即东海Ⅰ型微机,并迅速投入量产。于是,“北长城、南东海”一度响彻全国。到1986年石岛会议时,中国已经定点形成了北京738厂、长城计算机、上海电子计算机厂、山东计算机服务公司(即后来的浪潮)、南京有线电厂、西南计算机厂、深圳爱华电子等几家微机生产厂。他们的产量有严格的限制,尽管它们的价格比进口机便宜30%以上,但价格仍显昂贵,也只有银行、科研单位等财力雄厚的单位才有机会享用。
这一年,市场上出现了中华学习机,其价格在900元左右,与两三万元的Apple和0520相比显得非常实惠。它诞生的直接原因就是那句著名的“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指示。为此,电子部和教委等单位专门组织资源,于1986年在摩托罗拉6805芯片的基础上、仿造苹果公司AppleII开发了中华学习机,并专门成立了中华学习机公司进行生产和推广。于是,天津无线电二厂、深圳华明和中教公司等企业陆续上马了中华学习机生产线。
在0520和中华学习机如火如荼之际,海外企业开始登陆特区深圳。不过,他们最初只带来PC周边产品,生产的产品也全部出口。1985年,EPSON引进年产30万台24针点阵式打印机的生产线;1986年,伟创力在蛇口建立了年产100万块PC主板的生产线。同时,台商也陆续在毗邻的东莞投资设厂,他们最初生产的也只是科技含量较低的产品如键盘、机箱等。
一时间,深圳和东莞成为中国计算机产业环境最浓、配套最完善的地区。到1987年底,深圳已拥有爱华电子、华明、长城、赛格计算机等10余家生产经营微机的企业,产品包括0520、0530、紫金、中华学习机等,年产能力达5.5万台。
长城是在1987年南迁至深圳的。在随后2年里,它率先推出了第一台国产286和386微机,成为中国计算机产业的明星。1988年6月,该公司还在深圳开工建设了中国微机工业第一个规模化生产基地,并建成了年产能力达10万台的显示器生产线。
到1988年底,中国的PC产量已达37.5万台,PC装配线有21条、显示终端装配线6条,形成了深圳长城、山东浪潮、南京紫金、上海长江四足鼎立的局面。
游击队拿到准生证,摇身变成正规军在那段时间,IBM的PC卖3万多元,长城0520也要卖到两万多,看得全国各地的“游击队员们”分外眼红。尽管靠“倒买倒卖”已赚得盆满钵满,而且当时生产PC还需要批文,但他们还是决定要试水PC组装。1987年,“中关村教父”张旋龙领导香港金山在珠海开始组装SuperPC,尽管被戏称为“修吧修吧”机,但它凭1万元的低价红极一时;1988年,刚在福建马尾成立的实达也偷偷组装销售了200台IBM PC。
凭借倒卖微机和推销倪光南的汉卡积累到原始资金的联想,此时也有了参与PC制造的野心。但终究因为毫无规模生产整机的经验显得底气不足,于是它悄悄找到AST,一相情愿的想与AST洽谈合作生产。如果能够成功,那么联想将开创中国PC整机制造业与外资合资建厂的先河。“但AST表现出的傲慢摧毁了那桩谈判。”迟宇宙在《联想局》里这样写道。
无奈之下,联想只好下决心自己造。198?年,联想在深圳引进了年产能力达100万块的主板生产线。同年,倪光南主持设计的联想286微机在德国汉诺威博览会上获得成功,当场与外商签定了2073台整机2483块主板的订单。1990年,联想甚至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微机生产许可证。从此,“游击队”摇身一变成为“正规军”,开始与电子部的嫡系生产厂们展开正面交锋。
国门打开,强龙盖过地虎然而市场环境却变化突起。1990年,中国大幅降低了关税、取消了计算机产品进出口批文、开放了国内微机市场。顷刻间,国外的286、386电脑如潮水般涌入,长城、浪潮等“国字号”军团溃不成军,更何况刚刚被招安的联想。
而1991年由英特尔和AMD掀起的“黑色降价风暴”更是让中国计算机产业雪上加霜。芯片降价本是好事,但绝大多数整机企业却由于积压了高价买进的芯片而背上巨额亏损的包袱,一家家整机厂商前赴后继般悲壮地倒在了血雨腥风之中。长城、浪潮和联想也都元气大伤。92年国家实施控购,进一步使中国PC整机制造业进入发展的低潮。
然而不同的是,主板、显示器和打印机等PC周边产业的发展却如火如荼,各种海外资本也加速进入中国,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福建地区。8?年,兰光在深圳平湖兴建年产5万台黑白显示器生产线;90年,冠捷落户福建福清;92年,精英奔赴深圳……
国外的整机制造商都渴望在中国拥有制造基地,于是他们找中国企业洽谈合作。1994年,康柏首先与四通合资生产康柏PC机,年产能力50万台。惠普、才众等公司也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到深圳投资,成立了一批生产计算机产品的企业。
长城、浪潮和联想三大厂商也从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长城与IBM结盟;浪潮先后拒绝了DEC与宏基,选择独立发展;联想则干脆成立了杨元庆领导的微机事业部,喊出了“高举民族计算机工业大旗”的口号,一下子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这一年,联想首度超越长城,在中国电子百强中排名第二,长城排第十。
应该承认,与康柏、IBM和惠普等国际品牌相比,当时国产的品牌PC在质量、性能和品牌影响力上明显技不如人,在市场上的节节败退也在情理之中。1995财年,联想亏损1.6亿,1996财年继续亏损2800万。在此期间,浪潮也因为管理管理混乱导致竞争乏力,业务大幅滑坡,并出现亏损。
残酷的事实摆在中国PC产业的面前,下一步该怎么走是他们反复思量的问题。最终,联想义无反顾地坚持PC制造业务,而浪潮则确立了兼顾发展服务器产品的战略。
借英特尔之力,本土军团东山再起1996年,历史的机遇再一次到来。英特尔开始重视它在中国的大客户,并给予联想和长城以及时供货和技术支持。联想抓住机会,乘奔腾电脑推出之际开打价格战,从而首次战胜康柏和IBM,占据了中国PC市场份额的头名。这一年,PC上首次配备了光驱;微软也发布了中文版的Windows95;这一年,联想推出中国第一台国产笔记本电脑;这一年,以代销SuperPC起家的方正也开始投身到PC制造中来;这一年,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全国骨干网建成开通。
在这段时期,台商陆续抢滩长三角,微星、技嘉、广达、英业达,仁宝、纬创,华硕、明基等纷至沓来,在上海及江浙一带建立了一座又一座工厂。长三角逐渐成长为继珠三角之后的又一个PC制造基地。
整个1996到2000年是中国PC制造业的黄金年代,方正、实达、海信、同方、紫光等品牌群体崛起,大大小小的整机制造企业有74家。1999年,中国的PC产量达472万台,显示器达1500万台,各种网络设备有38.4万台。到2000年时,中国的PC产量已达860万台,显示器达2861万台。这一年,长城推出第一块国产4.3G硬盘;同年,联想实施分拆。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直分销双管齐下抢市场在中国PC业发展至颠峰的同时,国际厂商也在悄然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关注。1998年宏基在深圳设厂,年产能力达100万台。同年,戴尔正式在厦门建厂,尝试开展在华直销业务。
此外,国际厂商还开始着手大规模的渠道渗透,并相继调低产品价格,一步步蚕食国产品牌市场份额。因此2001年后,尽管中国PC制造业产量上规模仍在稳步增长,但它们在市场上的运作却并不如意。这一年,浪潮集团停掉家用PC业务,并宣布投资20亿元发展服务器产业。
2003年,惠普、IBM、戴尔等国外厂商开始在华发布低价PC和服务器,有一款PC服务器的价格甚至降至5888元。当年底的统计结果表明在台式机领域,戴尔已取代方正,成为排名仅次于联想的第二大品牌;在笔记本领域,IBM排名第一,并且还在以40%的速度增长。一度,“中国计算机产业十年轮回”的疑问此起彼伏。
借低价绝地反击,联想上演蛇吞象在巨大的压力面前,2004年中国PC厂商进行了集体反击战,从而注定了这一年是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年初,联想重新回归PC核心业务,以2999元的乡镇电脑策动了低价攻势;神舟电脑紧跟其后,推出4999元的入门级笔记本。这一年,在AMD的介入下,中国PC厂商长达近20年的英特尔情结被打破。
然而最重大的事件,是联想在2004年年底成功并购IBM的PC业务,尽管“吞象”实属不易,尽管各种风险暗流涌动,但联想仍义无返顾。这至少表明,联想想成为世界头名的决心,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壮大。
弹指一挥间,20多年过去了。从16位的0520到6?位的锋行系列;从用万能胶粘贴式组装,到年产量突破4600万台;从各种PC配件全部进口到现在大批量出口,这20年又着实漫长。如今,那些传奇的创业者大多年华老去,但他们创立的企业已成长为中国电子制造业的脊梁。
然而,中国PC产业也必须直面持续发展的困难和潜在的问题。目前,几乎所有的CPU和相关芯片组产品都需要进口、整机制造已沦为毛利微小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品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与国际产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如果说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前20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20年,那我们衷心希望在将来的10年或20年里,中国的计算机产业能实现质的飞跃和“芯”的突破。
作者: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