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声呐”科技,大英帝国的千里顺风“水泥耳”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在现代电子技术的帮助下,都已经变成了现实。但在无线电雷达技术
发明之前,人们有都是怎么做的呢?就像现代导航技术出现之前,人们修建“灯塔”来为飞机、船只导航一样,
早在无线电雷达出现之前,人们也制造、修建了各种“设备”来增强人类的听觉,例如现在人就可以在英吉利
海峡英国一侧沿岸见到的巨型水泥“耳朵”!
这些巨型的“聚声镜”,外形类似一个大个的水泥碗,凹面一律朝向海峡对岸的欧洲大陆一侧。这些“聚声镜”
大都使用水泥砌筑,外加钢筋框架加固。当时被人们称为“声音镜子Sound Mirrors”。凹陷的形状可以将声音
聚焦到一点,焦点大都位于“大碗”中央位置的一根金属管上,金属管再通向整个建筑的下部的监听室。
一旦远处有什么“风吹草动”,声音就会经过整个建筑的凹面聚焦、放大若干倍后,聚焦到焦点位置上的金属
管上,金属管再将声音传送到下部监听室的监听人员那里。这样就能够较早、较及时地发现敌情,早做准备。
这些巨大的“聚声镜”的历史可以追述到一战之前,最初的设计目的适用于监听德国的齐柏林飞艇和后来的飞机。
最初,这些巨型的声学镜子使用的就是一根简单的金属管将聚焦放大的声音传送到监听人员那里,就像现在
医生们仍旧在使用的听诊器那样。后来电子技术的进步,金属管被电子麦克风代替,声音能够被进一步放大
处理,这里时候人们能够利用这些“声音镜子”不仅能够监听天上的飞艇、飞机的发动机声响,还能用来监测
海上的机动船只的往来。
通常这些声音镜子的形状就是内凹的碗型,建造标准是直径9.1米,但也有个别加强版本,就是一堵长60米,
高5米的内凹的水泥墙,当然这堵墙也有用于聚焦放大声音的监听焦点。据说,加强版的”聚声墙“在天气良好
的条件下,人耳的有效监听距离可达10公里,后来使用麦克风后,有效的监听距离更是远达32公里。
这些监听装备在1916年至30年代雷达技术得到应用之前都是英国战争预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被人们
称为”大不列颠之耳“。当时在英国东部、东南部的沿海的Albion、Kent、Sunderland、Kilnsey等地区曾经修建
有大量的这种装置。具体的操作事宜则是当时的英国皇家空军负责,据说直接从事监听工作的人员不少于1000人。
起初,空军计划是在英吉利海峡沿岸每隔40公里就修建一处增强版的聚声墙,两堵墙之间辅以小型的聚声碗。
但30年代以来飞机的速度越来越快,声音预警变得不再可靠,军方也就逐渐弃用了这些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