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了一帖,简单说了一下分立元件恒流电路相关的内容(
简单说一下分立元件恒流电路的前半部分 ),有人提到了文中举例的元件选型有问题。元件选型毕竟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我就先从如何计算半导体元件的温升入手,举例来简单说一下如何根据半导体元件的损耗、温升来选择功率半导体元件的封装。
以下内容纯手打,转载请署名并注明出处。 先假设一个应用:单节锂电池为一个白光LED供电,使用一个三极管来控制LED恒流工作于300mA。假设白光LED正常工作时的正向压降为3.1V,锂电池最高电压4.2V,那么显然三极管上的最高工作电压就是4.2V-3.1V=1.1V。考虑恒流值为300mA,三极管的损耗功率为1.1V*300mA=0.33W。
这时我们知道了三极管的功耗为0.33W,如何知道三极管的温升呢?这时候需要查阅元件的datasheet,找到备选元件的热阻数据。这里随便选一个常见的三极管2N5551,元件封装是TO-92,查到的资料如下截图(资料来源
http://pdf1.alldatasheet.com/datasheet-pdf/view/11488/ONSEMI/2N5551.html):
找到Thermal Characteristics热参数,里面有Rja=200degC/W,意思是这个器件没有辅助散热措施时,在空气中每耗散1W功率,管芯温度升高200degC。接合上面我们计算得到的三极管耗散功率为0.33W,很容易知道管芯温升为200×0.33=66度。如果这个三极管预计的最高工作环境温度为50度,那么预计它的最高管芯温度(结温)为50+66=116摄氏度。
上面的截图中还有另外一个参数,就是Operating and Storage JunctionTemperature Range工作和储存的结温范围,最高为150摄氏度。通常认为实际工作结温低于最高工作结温的90%(这里是150×0.9=135度)或留有25摄氏度的余量,半导体元件即可保证相对可靠的工作。那么这里的计算结果116度明显低于135度(90%降额)或125度(25度余量),所以这个元件在温度角度考量是安全。也就是说,这个应用中,一个工作于50摄氏度环境下的TO-92封装的三极管2N5551是没有散热问题的。
这种计算方法来自于下面截图中的散热模型(资料来源
http://www.onsemi.com/pub_link/Collateral/AN1040-D.PDF):
图中是一个带有散热器的螺栓安装的元件,比我们前面的例子中多了散热器,这时元件的主要散热途径是管芯(DIE)->元件本体(CASE)->散热器(HEATSINK)->周围的空气(ambient)。热量的流动来自于温差,所以整个散热路径上温度是逐渐降低的。这与电流来自于电压差非常类似,散热模型中将热量等效为电流,热阻等效为电阻,发热源等效为电流源,环境温度等效为电压源,给出了一个大家看起来相对熟悉的电路图。
考虑电路中,一个电流源输出电流I,电流流过一个电阻R,产生的压降是I*R;当发热源的功率为Pd时,热量流过一个热阻为Rθ的散热环节,在这个散热环节上产生的温差就是Pd*Rθ。
于是,散热相关的计算转换为了大家相对熟悉的电路计算,相信大家都可以理解,并应用了。这里再用前面TO-92封装的三极管举例,假如我们不知道三极管的耗散功率是多少,但是有条件测出这个三极管在25度环境中自然散热时的壳温是90度,即外壳温升70度,如何估计出三极管的损耗和结温呢?仍然是用上面的模型,截图中已有数据是管芯到环境的热阻200degC/W,管芯到外壳的热阻是83.3degC/W,那么预计外壳到空气的热阻是200-83.3=116.7degC/W。温升70度对应的耗散功率是70/116.7=0.6W。管芯到外壳的热阻是83.3degC/W,那么管芯到外壳的温差是0.6×83.3=50度,管芯温度为90+50=150度。考虑到datasheet中诶出2N5551在环境温度为25摄氏度时的最高功耗为0.625W,最高结温为150度,前面计算得到的0.6W和140度都已经比较接近器件的极限参数,元件处在一个相对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对可靠性不利。
以上面的理论和实例为基础,已经可以应对大部分场景下的关于元件温度的计算和评估了。但是前面的理论没有给出当元件的损耗不稳定时的计算方法。比如,一个三极管每10s工作1s,工作时功耗1W,不工作时没有功耗,这种情况下用上面的理论就难以得到准确的结果。不知道关注的人多不多,这里先不写了。这个帖会是一个系列,如果有感兴趣留在后面的帖子中讲。
[ 此帖被香瑶在2017-03-14 11:4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