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爱科技/爱创意/爱折腾/爱极致;技术知识分享平台,点击进入新版数码之家网站
  • 10156阅读
  • 6回复

[学堂]各国MP3技术特点,MP3没啥技术含量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mydigit
 

发帖
866
M币
34074
专家
-10
粉丝
445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我要置顶 楼主  发表于: 2006-06-29
— 本帖被 mydigit 从 MyDigit学堂 移动到本区(2013-05-20) —

MP3没啥技术含量吗?

  泡论坛时候,遇到一些关于技术方面的观点,有些实在是看起来觉得误导用户,这样的观点见多了,难免感觉不吐不快;另外是在看一些其他行业的文章时候,觉得对MP3行业也有所启发的观点,可以开阔大家的视野,所以都借这个机会,一并罗列出来,和大家探讨。 当然,我不是专业技术人员,所以就算批评某些我认为不正确的观点,也难免批评者我自己也在犯错误。所以,警惕自己,别太绝对——同样的态度,也希望更多的网友能保持这样的心态。

话题一: MP3真没啥技术含量吗?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真是不懂技术、生产的人,说这样的话,能够理解。偏偏有些还是这个行业的人,也来说这样的话,我看到行业人士说这样话的,真的觉得很恶心——自己做不出有更高技术含量的,只能靠价格战,所以想尽量抹杀这种区别:言下之意,自然是,“MP3没啥技术含量,我的跟你的差不多:我卖不了高价格,所以你卖高价格也是不行的”。

  组装一个MP3,现在是不困难了!但想把MP3做好,真有那么容易吗? 我所谓的做好,不是指在公版方案上,买来现成的组件,然后装配好。

  感觉一个MP3是不是好东西,先从外面说起。一款好产品的外观造型设计、模具、用料、成型工艺、表面涂装后处理。简单一个外壳,制造角度就涉及到这么多环节!

  而单个环节比如外观造型设计,就蕴涵着多少技术含量? 画个平面图,就有好的和坏的差别——一眼看上去有的让人感觉是艺术品,有的就是傻大粗的典型。更何况,真正外壳设计,还不仅仅是平面图这么简单——有的平面图看起来很漂亮,在工业上是无效的,因为它根本没考虑到内部结构,看起来很亮眼的平面图,实际在工业角度是实现不了的。

  所以一个真正好的外壳设计,包含了美学、结构、乃至用料、是否符合当前工艺(有的是看起来漂亮,根本加工不出来)、影响后期组装工艺因素、维修时候是否方便打开。。。 非常复杂的因素! 这样的好的东西,我们不是太多、不是技术太简单、而是我们国产的太缺乏这样的好东西了:

  公模的、粗制滥造的太多;精品的,太少!

  这还只是MP3里相对简单的外壳,要说和先进水平的差距,坦白说,这块目前我认为距离还相对小。

================

  再深入一层,电路设计、用料选择。同样是公版水平一般级别的太多,真正了解电子、电路和声学结合的精品太少。简单到左右声道相反都察觉不出来或者明明知道都居然无法调整的,这样的例子还少吗?更何况还想达到:就算某个位置同样大家都用电容,可以通过换不同的电容来调校输出声音品质,国内真正具备这样技术实力的企业有几家?

  就算里面有相对水平好一些的,和国际厂商相比,也仍然存在差距。比如SRS、比如BBE——且不说这玩意到底有没效果,你做不做的上去?哪个国产厂家敢信誓旦旦说自己行,别用要增加费用或者说自己有民族感情所以自己不用那玩意——真的没这个因素制约,大部分国产厂家能做的出来、做的好吗?

  同样是只懂得照公版方案照单抓药的多、真正消化吸收能有所创新的少!

================

  再深入一层,硬件和用户之间的软件——在MP3上我们一般接触到的是固件。固件包括了控制MP3工作的程序、包括了和用户使用接触的人机界面(菜单显示的方式、按键的定义。。。)。

  前者的例子,国外某个厂家和国内某个厂家(不说名字,省的别人说我做广告),应该说都属于所在国相对技术出色的,抛开其他因素,嘟嘟做过测试——同样的主芯片方案,考察机器运行效率的测试:一直拨动“下一曲”,国外那个牌子的,连续拨动几十下,仍然保持速度很流畅,国产的那个,拨动几十下后,明显出现反应变慢。 据他说那是控制机器工作的代码的效率高不高的一种反映。

  再来,人机界面,这方面更是常见的软肋。好的设计,不用看说明书,上手很快——因为设计某个菜单操作不同按键有啥反应时,就要去考虑人的操作习惯,这样一个新手用这个机器,它能很快的适应——这个例子有点类似我们用WINDOWS,版本怎么升级,很多操作习惯我们已经下意识的理解了。这方面同样是一门科学+艺术的东西。

  同样是只会用公版方案的多,自己深入底层能够修改运行、修改人机界面更合理的少!国内很多厂家根本不是会不会在公版方案基础上改的好不好的问题,而是改不改的了的问题!——很多企业压根就没有这方面的人员。


================

  所以有些不懂技术、行业的用户会说,MP3再怎么做,大部分主芯片都是进口的,技术始终受限于人。这话一个初哥来说,我们原谅他,因为他毕竟只是站远处看。但如果你是这个行业的人士,你说这话,脸红不?看看大部分产业,其实做核心的芯片,就是靠那几家把持着,大部分产业,不都这样的吗?但产业的分工,不是说只有自己做了主芯片,才有技术可言! IBM也用intel的芯片、也用MS的操作系统,为什么它的东西技术含量会高?更稳定? 手机里也是同样例子,真正能开发手机芯片的,有几家? 但那么多手机厂商里,无法自己做手机主芯片的,为什么用户会感觉有的厂家功能更强大、质量更稳定、外观更漂亮?

  并不是只有作了主芯片,才有技术可言,不是的! 能作主芯片,那是另一个层面的技术;不会作主芯片,一样有很多技术可言——只不过,我们习惯了看到很多相同水平、公模、公版的东西,而更应该看到,国产MP3产品,真正好的、各个环节都用心、且有能力去作的,不但不多,而且是少!

===============

  这节最后想说的是: 我并不是鼓励大家一定要买技术好的、或者技术好的该卖多少更高价格——因为那是除了产品角度的技术话题外,还和心理需求、支付能力、市场竞争有联系的话题。

  但是,单纯从技术角度来考虑,确实自己作不到、确实自己作不好,就该承认,至少企业内部要有这个意识,不能把自己不会的,还当成光荣——往不往这个方向努力还看你企业的实力,但明显是事实的还不承认,或者拿出来糊弄消费者,那是心态有问题!

你忽视的ipod

  接下来想和大家探讨的是:欧美、日、韩、中国等不同国家地区MP3厂商在技术的特点,这篇是以ipod作为欧美厂商的一个代表。

  因为RIO的退出,这个版块能提起的,目前感觉就ipod、爱可视、philips等,其中自然以ipod风头最劲。在很多国内用户的感觉里,ipod的兴盛,依靠的是其文化、品牌,在技术上,大部分人包括我注意到很多媒体报道里并没强调它在技术上突出的地方。这样的感觉对吗?我们也从外到内来剖析下。

  苹果的设计,是很多人认同的,但究其设计所涉及的环节,不仅仅在于造型、用料、颜色搭配这个环节,更在于人机互动这个环节——大凡使用ipod的用户,对其在这方面的人性化感受都是赞誉不绝。而事实上,对人机互动的深入研究及持续的改进,正是ipod技术上的一个不可忽视之处。这方面的诉求,被凝结成这样一句话:“怎么做能使使用者感觉方便?”

  在记载第一代ipod推出的文章里,我们看到这样的描述:“乔布斯对这件东西的设想是:能快速和电脑连接并高速下载音乐;和iTunes高度一致能够很容易地组织音乐,有容易操作的界面以及能让人感到愉快。”

  所以,在大家更容易看到的由“形状、材料、颜色”构成的外观下,追求操作的人性化,是从第一代ipod开始就被注重的要素!

  再往里深入,在ipod时尚的外观下,实际掩藏了其内部的技术功底。我们以ipod NANO为例,看到其薄的特点,大家有没想过其所以然的原因?国外媒体日经BP拆解NANO后的感受(这点媒体角度国内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拆机除了满足一部分用户的好奇心外,更应该看看其内在结构,有没啥值得注意的新动态,不是为拆而拆):

===============

  从底板封装上能够看出苹果的准备大干一场的决心。线圈等绝大多数被动元件大量使用了0603元件。而1005元件则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印刷电路板仍有可封装的空间,如若考虑元件成本,完全可以使用更多的1005元件。

  “从底板来看,苹果公司是在尽可能地多使用0603元件”。

  0603元件为面积仅0.6mm×0.3mm的超小型被动元件。由于封装难度大,因此目前只是在轻薄小型化要求较高的手机上逐步成为主流。如此看来,iPod nano运用了水平与最新手机相当的封装技术。

===============


  同样,在之前的ipod shuffle上,日经BP的拆解同样注意到了其中技术角度值得注意的地方:

===============

  此时技术人员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主板之所以没有采用从机壳中拉出来的设计,是因为将主板设计成了正好可以丝毫不差地放入机壳内部的尺寸。为了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尽量缩小机壳与零部件的公差。当然成本就会升高。iPod shuffle的机壳印有“Made in China”字样,这名技术人员不无吃惊地表示,“只要制订一套完整的程序,就连中国厂商都组装出如此精密的产品!”

  除此之外,iPod shuffle在很多方面都可谓匠心独具,比如,不仅提高了产品质感,还实现了稳重的按键效果,同时还提高了用户的易用性。并且还采用了价格比刚性底板高的柔性底板等普通U盘和低价MP3播放机绝对不会使用的部件。负责此次拆解工作的技术人员对苹果的这份匠心佩服之至。内存和信号处理LSI也使用了集成度很高的最新产品。主板上封闭的元件甚至有采用90nm工艺生产的NAND型闪存EEPROM。而且信号处理LSI还是美国代工企业的产品。

===============

  这里面还有典型的例子,可以举其独特的转轮为例——实际在ipod的发展过程,它也是不断在进步、完善中的:







  第一代是旋转式转盘;第二代是触控式转盘;第三代是我们现在看见普遍用于iPod mini和第四代iPod的触控式按键转盘。这背后有个秘密,在这项技术上,不仅仅是苹果公司自己的功劳,它和一家叫Synaptics的公司一直在合作——除了苹果公司以外,Synaptics公司没有向任何生产播放器的公司提供这项技术,直到最近才陆续和一些厂家合作,但是他一直都都没有把和iPod有关的技术透露给任何厂家。我们知道的创新公司在Zen Touch上也采用这种触控式技术,但和ipod的不同,它是一种直上直下的(iriver的H10上使用的,不知是否也采用了这家公司的技术)。

  所以在津津乐道ipod的造型、其所取得的市场地位之外,我们同样必须意识到,它不仅仅是文化、不仅仅是品牌号召力、不仅仅是外壳漂亮,在其产品内部的技术角度,苹果公司实际在元器件、制造环节十分注意和新材料、新工艺的紧密结合和采用!

日、韩

  这个小节把日本和韩国厂商放一起来谈。以SONY为代表的日系厂商在MP3之前的随身听时代是霸主地位,韩国则是苹果未介入闪存播放产品领域之前闪存播放器的霸主。

  由于SONY等日系厂商在磁带随身听、CD随身听后,把赌注压在MD上,错过了MP3发展的早期阶段,而韩国厂商则抓住了这轮产业升级的机会——第一台MP3是由韩国世韩公司(后来的MPMAN,现在被iriver收购了)发明的。所以,在早期,MP3行业日系厂商出现的机会不多。

韩系厂商的技术特点:

  (1)和欧美厂商不同,它在发展的初期,并不是由大公司来构成这个产业集群的主体——这个和欧美、包括后来也进入MP3行业的日本企业不同(他们一般都是大公司来做这个产业),韩国早期真正从事MP3研发、制造的,大部分是小公司(MPMAN、iriver、digitalway、hyunwon、iaudio开始时候都不大)。当然,韩国的这些MP3小企业,其中离不开三星这个基础。韩国从事MP3产业的公司或者说公司创始人,很多具有在三星公司工作或者打交道的背景。

  公司虽然小,但开始做的时候,大部分是在研发上就具备一定功底的实力(这个离不开在三星工作的背景)。所以韩国MP3企业,起步阶段,就走出一条以技术为基础+自有品牌的道路(也有同时做OEM的,但做OEM同时,大部分也不放弃自有品牌)。


  (2)在第一篇文章里,我们谈过MP3的技术包含的内容。其中韩国企业尤其在软件这块表现突出。当然,不是说它们在外观设计、制造等方面做的不好,而是因为这些环节,相对来说它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外观设计、模具制造、材料加工等,在这些环节上,韩国本身的工业基础(消费类电子)已经发展到一个不错的高度(好比行业人士一般都熟悉比如模具的水平,在亚洲,日本排前列、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紧跟其后、中国的大陆地区又以广东、浙江、江苏等发展的不错)。

  这里特别提的是韩国MP3企业的软件水平: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软件——在MP3上,它表现的形式为固件。 尽管早期韩国并没有MP3用主芯片企业(现在有telechips和MCS),用的也是TI、philips、sigmatel等国外的芯片。但举目当时,能第一时间消化、吸收主芯片企业的现成方案然后加以二次开发,形成产业群的也就韩国


  (3)这个是插入的一节,想来论述为什么韩国MP3企业在方案开发上能走在前列——因为不尝试厘清背后的因素,它会很突兀。但世界上的事情,大抵是环环相扣的,一个事情的发生,必然会有其某种因素。在这点上,我认为早于MP3兴起的手机产业,帮助韩国企业在这方面做了贡献。 熟悉手机行业的人士应该知道,曾经有个阶段,韩国有非常多的手机设计公司——中国国产手机厂商,早期就是借助这方面的力量,才能快速推出自己的产品。同样基于嵌入式系统的产业,为韩国锻炼出大批硬件+软件结合的人才和企业,我认为这是韩国MP3企业在MP3发展的初期就能抓住这个机会的一个原因所在。 另外一块自然是前面提到的三星公司的原因使然——因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从三星公司分离出一部分人,而在三星的从业背景,也锻炼出他们在技术上的一定实力(实际很多手机设计公司的人员也是从三星分离出的)。

  (4)正是因为在固件上具备了二次开发的能力(其实固件严格的说不仅是软件技能,它更应该是熟悉硬件+软件才能完成的工作),所以考察韩国MP3产品,在功能、稳定性、独特性方面,一直到现在都保持领先的水准。


接下来说日本

  (5)其实日系厂商的MP3,到SONY终于发现不能错过这个机会而改变策略进入,但到现在为止,在产品的功能上,仍然还落后于韩系厂商:你看SONY或者其他日本厂商推出的MP3产品,在功能上,一直是不如韩系厂商丰富。

  但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分项:播放时间。在这方面,日系厂商整体水平表现优秀,而韩国厂商虽然也想赶上这个环节,但目前来看,和日系厂商还是有差距。关于这方面的话题,我看到某篇评述汽车产业的文章,才有所得:

  前阵油价上涨,大家纷纷对省油更加注重,对比日本和韩国的汽车,韩国汽车近年来也是大有进步,在外观、内饰、性价比方面,已经接近日本汽车。但是,一到动力系统——发动机,这个汽车的心脏,论动力性、节油,在这方面,就比不上日本汽车厂商了。为什么?因为发动机方面的技术,不象外观、内饰、性价比这些相对容易追赶!

  这个例子就可以借鉴了:) 要说功能方面,韩国MP3厂商其实领先于日系厂商,但到了MP3的更深层次——通过整体系统设计,让MP3更省电,甚至要用上自己的单独芯片来实现这个效果,到这时候,因为日系厂商在之前的随身听时代已经累计了数十年的经验,韩国厂商则相对时间较短(97年算起的话,还不到10年),想在深层次上超越日系厂商,还必须累积。


  本节归纳: 韩国和日本,在MP3上的特点,都注重技术——日本是因为从事这个产业的公司都是大公司,它要做某个产品,技术实力起点相对就高,所以不去注重技术是不可能的;韩国则是因其国家的产业环境,在硬件+软件(嵌入式系统)上已经累积起一批人才,所以进入这个产业,虽然早,没有前辈可以学习,大部分要靠自己去创新,也仍然有实力去做到阶段性的领先。当然,背后都离不开国家的工业基础。

  在第一节里,我们尝试从外到内对MP3所涉及的技术能力进行简单概括。而如果考察中国的MP3企业,分别对应在各个环节上掌握的能力,则很显然,它呈现一种金字塔的结构:

  竖轴为技术能力掌握的广度及深度;横轴为该类别企业的数量。

  如同其他行业也这样分析,一样会出现这个金字塔的机构。我们来看看这个金字塔是怎样排列的:

  (1)最底层的是大量的这样的企业: A.外观采用现成的公模、B.硬件组件采用现成的套件、C.软件沿用公版方案。

实际这个层面的企业,就是之前所谓的中国有数百家MP3制造企业的主体。在构成MP3技术能力的3个环节,它们都不是自己的技术,而是因为分工明确、完善配套环境的华南,造就了这个群体。更恰当的叫法是:MP3组装企业。

  (2)第二层面的,是三个环节里,某个环节不是用的公版,而是加入自己的元素。而其中又以B环节改良的最多——但是,请注意,这里B环节的改变,大部分企业并不是技术角度更改公版面电路,而更大部分是基础成本的考量,自己做电路板、买元器件、贴片。

其次则是采用自己外观的模具。相对来说,对C环节的改善,反而在这个群体里做的较少。


  (3)第三层面的,则是A、B、C三个环节都有自己的元素;


  (4)第四层面,不仅A、B、C都是自己的,且在这3个环节里可以做的相对出色。


  我们如果按这样的排列,扫描目前市场上的的中国MP3企业,就会发现,越高层面的企业数量越少。 这恰恰就是中国MP3企业的特色。我们如果对比之前观察过的欧美、日本、韩国企业,就会发现,他们现在还生存的MP3品牌,大部分都是第三层面及以上的!整个全球MP3市场,只有中国是以第一、二层面的企业数量占据优势作为行业的一个特点而存在!

  其实也不奇怪,正因为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我们在诸多行业都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而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虽然并不是上面分类中占据越高等级分类的就一定能生存且很好的发展下去,但发展到最后,从淘汰比例说,越高等级的被淘汰的比率越小。

  实际上,能挤入第三等级的中国MP3企业都已经不多,很多做外单、规模很大的企业,都无法进入这个行列——它们虽然很容易自己开模、自己做电路板、采购零件、贴片,但无法从软件角度对方案进行优化——用的还是公版的方案。从整体比例来说,整个中国MP3企业偏硬轻软,似乎是最大的特征。

  所谓的偏硬轻软,就是硬件制造部分的差距,相对更容易逐渐接近国外中等水平,但软件角度的整体水平则呈现落后态势——严格的说,应该是:通晓硬件和软件结合,嵌入式系统、应用设计的人才相对缺乏、高水平的更加缺乏,造成了目前这样的局面。

  很遗憾,要扭转这样的格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光靠企业能解决这个问题!它需要国家针对产业发展制定一系列实质政策、引导企业从偏硬向软硬并举方向转换,不然的话,下一个产业,依然会出现这样的格局:

  一个产业开始兴起,市场启动同时制造技术开始扩散,这时候对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无非是换一类产品来组装而已:组装BP机、组装音响、组装VCD、组装DVD、组装集线器路由器、组装无线路由、组装手机、组装倒车雷达、组装一切可以组装的。。。 但都仅限于组装。 然后到这些市场开始进入者多,组装企业除了价格没有其他竞争方式,就开始淘汰——被淘汰的,其实没有死去,换一个行业玩就是。

  好的企业,即便开始也是以这样姿态进入,开始时候也是只有硬没有软,它会在发展过程中,一边保持生存一边积累软的方面的能力。

  愿更多的企业,进入第三等级行列,乃至产生第四等级的企业。

  那些组装企业,不用当心他们因为MP3行业的潮起潮落而夭折,它们,不玩MP3还有其他东西玩。

===============================

  这个专题,到这里就告一个段落了。“灵感总在开始后”,随着写作的展开,一个主题越发让我感觉深刻:

  技术,是市场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企业要想在这个行业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它虽然不是必然条件——不是说你具备了三个环节的自有能力你就一定会活的很好,但是你想长久的继续活着、继续发展,则缺了这个环节的因素,到一定阶段,你一定会难受的。而获取技术方面的能力,构建竞争时的壁垒或者说独特性,方式是多样的,一种是企业自己的研发人员做出来的;一种是通过合作方式(不管你是买还是交换),越到后面,在这方面如果还是和大部分企业处于同质化的层面,你会发现,除了价格战外,你可以依赖的东西越来越少!

  最后说明一点,我不是强调技术万能论——因为一个企业或者说一个品牌,在市场里长期生存和发展的相关要素,还有好多,品牌、渠道、营销、成本控制、服务。。。诸多的因素,都会影响到这个目标。但中国MP3企业,欠缺最多的,还是技术,特别是软体方面的技术!

离线wang3
发帖
22
M币
30
专家
1
粉丝
0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7-04-05
请登录后查看
离线nicklee
发帖
14
M币
8
专家
1
粉丝
1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7-04-19
请登录后查看
离线bawei1022
发帖
162
M币
622
专家
1
粉丝
1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7-05-04
请登录后查看
离线tonysia
发帖
16
M币
5
专家
1
粉丝
1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7-05-25
请登录后查看
离线2474092
发帖
29
M币
24
专家
1
粉丝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6-12
请登录后查看
离线huangguang
发帖
251
M币
120
专家
8
粉丝
4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06-12
请登录后查看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温馨提示:欢迎交流讨论,请勿发布纯表情、纯引用等灌水帖子;以免被删除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