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老,很老了,以至于都骨折了一次,不知谁给用了黑玉断续膏了
整个都是类似电木材质的,做工很好,使用起来比很多这类手动剃须刀都好用得多
拆开,也清洗不掉岁月的痕迹了
连接的螺丝。螺母都是铜的,50年也没生锈
刀架有过孔,利于排除胡茬,边缘很圆润,触感很舒服,我记得过去很漂亮干净了,岁月无情啊
牌子是飞鹰,这个好像是上海一家刀片的生产厂,这个可能刀架也是它们生产的,可是网上却找不到
这样的刀架了,有的话,很想再买一套,可惜没找到,哪位见过?这个刀片原来质量也很好的,
可是现在已经不行了,中国就没有百年企业啊!
我记得小时候这货就是这个包装颜色,一直没变
飞鹰牌是上海刀片厂有限公司的品牌。上海刀片厂有限公司的前身为光荣五金厂。1960年8月,光荣五金厂为扩大生产,从闸北区新民路迁至浦东三林塘,并于1966年改名为上海刀片厂。2003年1月24日,上海刀片厂进行产权改制,正式成立上海刀片厂有限公司。 网上的资料:“飞鹰”出世 总理肯定
在《官场现形记》里,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讲的是没长胡子的年轻人不成熟,办事不牢靠。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很多渴望长大的男孩子,都想有一把属于自己的剃须刀,并把它作为自己长大成人的标志。
一把普通的剃须刀分为刀架和刀片两部分。在新中国成立前,剃须刀片依赖国外进口。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企业开始试制刀片。但最初时,技术水平落后,生产能力低下,生产出来的刀片质量很差,不仅只能使用三四次,而且锋利度不够,常常是胡子还在,脸却被刮破了。为此,有人戏谑地称国产的剃须刀为“眼泪牌”。周恩来总理也长期为刮胡子的事情而烦恼。因为胡子长得快,而且粗硬,所以总理对刀片的要求很高。据他的卫士回忆,总理用的刀片一度在北京都买不到,只能到上海来买。
首先扭转这一局面的,是一家上海的工厂——光荣刀片厂。其前身是一家只有十多个工人的私营小厂。在公私合营后,上海其他生产刀片的小工厂逐步合并进来。光荣刀片厂的主打产品正是后来风光无限的“飞鹰”牌刀片。但一开始的“飞鹰”刀片,并没有像它的品牌的寓意一样犀利而刚强。后来,经过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的共同努力,“飞鹰”刀片的质量才不断提升,产量也开始增加。一只振翅欲飞的“鹰”,已经做好了搏击蓝天的准备。
1960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光荣刀片厂完成了又一次的蜕变。原先隐没于市区的街道小厂,搬进了近郊的新厂房,生产能力获得质的突破。在新建厂房的同时,设备也进行了更新,甚至几经曲折,辗转香港,购进了英国和联邦德国的设备。新设备的到来,加上原料质量的提高,使得每把刀片的使用寿命提高了一倍以上。1965年,价美物廉的“飞鹰”刀片开始出口香港,光荣地成为了外销产品中的一员。此后,外销量不断递增,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连向来对剃须刀要求很高的周恩来总理,也对这一国产品牌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1966年,光荣刀片厂正式改名为上海刀片厂。从此,“飞鹰”开始振翅高飞,开启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联手洋牌 续写辉煌
在改革开放后的十几年里,部分老企业已经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原先某一品牌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被打破。但在国内的剃须刀领域,上海刀片厂和“飞鹰”品牌,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产量逐年攀升。1990年时,上海刀片厂的产量达到了8亿片,其中还有近一半出口海外。不但产量上升,产品的质量也有所提高,特别是从最初的碳素钢刀片开始逐步向不锈钢刀片转型,使得耐用度等各项指标获得大幅提升,并且逐步形成满足不同需求的多样化产品系列。
正是因为“飞鹰”在国内市场上占有率和巨大影响力,让许多想进入中国市场的洋品牌望而却步。但美国“吉列”公司采取了更为高明的做法——变竞争为合作。1990年,“吉列”主动向上海刀片厂抛出橄榄枝,提出合资的方案。1992年,中美合资的“上海吉列”正式成立。“飞鹰”从“吉列”的绊脚石变为了桥头堡。
刚才找了些网上资料,
也是飞鹰的刀架,看着很劣质啊
这是文革时代的,还是红灯记的,这个塑料片变化角度能出现不同图像,当时也算
高科技了,我记得我家还有一个很大的这种,是海底世界的图片,很漂亮,现在早没了
哈哈,只能说太LOW了
[ 此帖被人艰不拆了在2018-11-09 08:4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