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大量使用柴油的农用机开始在农村使用,这是这片大地,第一次使用燃油机械,我们农村的孩子对内燃机的认识,就是从它开始的,这些农用机以使用12匹立式单缸柴油发动机为主,典型的压燃式四冲程发动机,结构简单、耐用,易于维修,动力强劲,主要用于拉农资、耕水田、抽水灌溉,很适合农村的需要求。对成年人和孩子都是一新奇事物,那时我还很小,每于下耕季节,就趴在田边看它工作,常常一看就是一整天,直到家长来寻人回家吃饭。
记得在本地使用的农用耕机有广西的“玉柴”(24匹,较少),新会的“凤鸣”、韶关的“德力”,其中以韶关的“德力牌”质量最好,我兄弟等从八十年代开始接触它,在八十年代末有了两台机,一台带车箱,用于拉农资,一台带耕机,用于耕水田,有了机器,维修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那时的农村,机器坏了,或是侧翻,甚至滚落田、沟里去,都是义务去帮忙的,不仅没现金报酬的,连饭都不会有,当然,搭顺风也是司机的义务,真是一个很纯朴的年代。
后来一亲戚移居香港,帮忙清“垃圾”时什么也没拿,就找到两本关于这种立式单缸柴油发动机的原理和维修的书,它全面对发动机进行了介绍,还有着杠杆、功率等计算公式,其中还穿插着一些“语录”,非常佩服书本的编辑,显然是文理双长的高人所编。书是70年代的高中物理教科书,也难为那些老师和女生了。
对单缸柴油发动机的理论认识基本来自这两本书,实践知识则来自平时观察别人维修,自己的实际操作,有不懂的地方,就去请教老师傅。我由于离家上学和工作的原因,较少接触,我兄弟则一直带着两本书和一堆工具,常常去当义工,他的拖拉机操作和维修水平在本乡算是较好的了(八十年代,经常有村人来请我父亲写门联,九十年代,则是常有村人来请我兄弟去修车),而我家两台车每到耕期结束总是要检查、保养一下,因此,很少需要维修,别人修发动机时是不放机油的,修完也不换机油,我们修发动机,不但放出机油,每个零件都用柴油洗干净再装回去,机油过滤器每年也会清洗一次(比较少用,所以只是一年才清洗一次),到了2000年后基本不再用了,陆续有人来求购,于是卖了出去,1500元一台,基本是个废铁的价格,卖了车后,两本书和一些维修工具也逐渐不见了,应该是一些人向我兄弟借了不归还的,在一次义务维修中,我见过一个自家的30T千斤顶,它们能到了应用者手中,也算是一个好归宿。
在农村,那些机械零件有专属名字,如:“筷子”、“盘头”、“大伞,小伞”等等,反倒是正名不记得。
这些发动机几乎是只添机油,不换机油的,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能工作40多年,除了佩服那些二战中,美帝援助的发电机(听说这些发电机至今仍工作在云南、贵州一些山区),只服这些国产单缸柴油机的质量了。
最近10年,如果自家的农用机,自己修不了,很难找到“帮手”了,往往就得“请师傅”了,这次回乡下,刚好听说某家修农机,就过去“学习”,到场时,发动机已拆了,是台使用了40多年的发动机,在地看到了那个装活塞环的专用工具,和两个陌生人,就知道是“请了师傅”。
没接触这机械快20年了,一些名字都记不准了,下面就请大家听我吹牛吧。吹得不好,就请指正;吹得好,就来点掌声!
楼下接着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