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化源远流长,文字游戏勃大井深,

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文字基本上可以描述一切,如果掌握了文学这个工具,你可以仅凭文字,就能将一件事,一样事物,一种景致,一个现象,形容的绘声绘色,如同亲眼得见,就如同四大名著,和与之比肩的那些耳熟能详的小说,词话,在没有配绣像之前,啥叫豹头环眼,啥叫赤发虬髯,你能想象出来吗?不过,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看法,这也就是,翻拍了这么多遍的四大名著,金古名著,为嘛那些名将,每版都是不同的人,为嘛不找些个特型演员,只要演这些影视作品,就让他们出镜,就像国片一样,那些特型演员,成了对伟人的情感寄托。
说到这,得说说这些导演和演员的素质了,现在的电视剧,你道具可以滥,人可以换,可是,作为主角的,多音字,多形字,错得理直气壮,导演们对历史知识和历史物品也不懂装懂,比如,今天看刚刚下载全的新水浒86集的,到第十三集还是十四集啊,逼上梁山一集,林冲风雪山神庙,怒杀陷害他的陆虞侯,富安和差拨等人,逃到柴进庄上,柴进给林冲指出去梁山,说梁山有寥儿洼,大官人很有学问的说,寥儿龟(圭)唉,这柴大官人的语文是跟数学老师学的吧?导演啊制片什么的,也没审出来?又如,第十五集(也许是十四集)林冲为纳投名状,与杨志打斗,片子还特意引用原著,出了文字,:只见那汉子头戴一顶范阳毡笠,上撒着一托红缨;穿一领白缎子征衫,系一条纵线绦;下面青白间道行缠,抓着裤子口,獐皮袜,带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条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把毡笠子掀在脊梁上,坦开胸脯,带着抓角儿软头巾,挺手中补刀。
可两位头上戴的都是没编完的筐底吧?说是斗笠,都有点粗糙,能挡雨吗?夏天戴着倒是凉快,什么是毡笠?当年,山东台演过一部电视剧,《武松》,那上面,武松戴的就是毡笠,感觉就像个卫生巾,斜扣了脑袋上了,往往前边一般还有个字,好像是繁体万字吧,记不清了,如果感觉理解不了,咱说个近的,《神探狄仁杰》大家都看过吧,李元芳最初登场时,好像是戴的毡笠,导演,编剧,剧务,所有人,包括审片子的,你们难道都没看出来?还是集体选择了无视,你们的爷爷八岁时也被鬼子杀了吧?还是八年的抗战已经进行了七年了,再坚持一年就胜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