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坛友wxgwxg" data-card-url="pw_ajax.php?action=smallcard&type=showcard&uid=" target="_blank" onclick="return checkUrl(this)" id="url_1">wxgwxg 联系我说,看了我DIY的牛皮平板电脑(http://bbs.mydigit.cn/read.php?tid=390546)不错,送个平板给我改。因为我自己的平板被改为了LED投影机(http://bbs.mydigit.cn/read.php?tid=394395),正缺平板玩,就接受了坛友wxgwxg" data-card-url="pw_ajax.php?action=smallcard&type=showcard&uid=" target="_blank" onclick="return checkUrl(this)" id="url_2">
wxgwxg 的赠送,在此对坛友wxgwxg" data-card-url="pw_ajax.php?action=smallcard&type=showcard&uid=" target="_blank" onclick="return checkUrl(this)" id="url_3">wxgwxg 的慷慨赠送,再次表示感谢! 平板型号海纳m701,7寸800*480,256m,2g ,带摄像头,电阻触摸屏排线断,电池一个坏,附件、盒子都送给我了,大好人。以前一直以为电阻屏只能实现单点触摸,但此平板虽使用的电阻屏,却能实现两点触摸,虽然灵敏度远不如电容屏,但是能实现两点也很不错了。后查到资料电阻屏确实能实现多点触摸,孤陋寡闻了。 自己拍的两点触摸测试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k4MDgwNTQw.html
flash: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k4MDgwNTQw.html 外观看起来还很新 2个usb,没有高清输出接口 前面板卡扣设计,没有螺丝,很方便拆卸 触摸排线金手指折断,已焊接上修复 液晶屏排线在运输途中损坏 成功焊上修复,涂502保护 电池一个鼓包 主板还不错,比一般的好多了 芯片特写 WIFI天线 下一步准备改装外壳,就用上个平板拆下的竹片改,电池增加为5000mah。 网上查到的资料: 几种现有的多点触摸方案 1. 硬件采用电容屏,通过软件实现多点触摸。优点是灵敏度高,性能稳定,支持的点数可满足绝 对大部分应用需求;缺点是成本高,而且苹果有专利保护。 2. 硬件采用数字电阻屏,实际上是用电阻屏的材料做成一个透明键盘矩阵,通过行列扫描判断所 按下的点。优点是价格便宜,性能可靠,可支持的点数最多;不足是需要比较多的行列连线接口,不能实现手写功能。 3. 硬件采用模拟电阻屏,在专用芯片中通过软件计算出多点触摸。优点是既能支持多点触摸,又 保持手写功能,另外成本增加不多;缺点是支持的点数最少,方案商在实现细节上大都语焉不详,性能和稳定性尚待验证。 4. 采用红外、表面超声波等方式实现触摸检测,实际应用比较少,这里不做探讨。 低成本多点触摸方案 毫无疑问,四线模拟电阻屏是触 摸屏中成本最低的一种,如果我们能在这种屏的基础上找到一种实现多点触摸的方法,只要控制额外增加的硬件成本,成本上考虑能够有所突破的可能性最大。 虽然现在有不少MCU 带有触摸屏接口,因为我们需要识别多点触摸,所以这类MCU 的触摸屏接口并不适用,实际上方案的要求更简单,只需要选用MCU 能提供4 路ADC 口使用,另外再用4 条双向IO 进行控制。来看一下这种低成本方案的构成细节,图(一)中(d) 部分为方案示意图,并不需要对电阻屏做出过多改动,只是在外围增加了两个电阻,这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成本。 图(一) 低成本电阻触摸屏原理及方案示意图
图(一)中(a)(b)(c) 三部分对电阻触摸屏的原理做了简单示意,对单点触摸位置的识别方法这里不做详述,不清楚的朋友请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解。单点触摸的识别只需要4 条双向IO 就可以实现,其中2 条需要支持ADC 功能,从图(一)中(d) 部分可以看出方案做了一点修改,使用的IO 口数量增加了一倍,另外还有两个电阻。 为便于分析,我们需要建立一个 触摸屏工作的等效电路模型。因为触摸屏X 和Y 方向对触摸检测方法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只建立一个电路模型,图(二)展示了触摸屏按下一个点和两个点的状态。 图(二) 触摸屏等效电路模型示意图 图(二)标号说明: R1 、R2 为IO 口的输出电阻,只要知道它的存在,不用管具体大小;R3 、R4 、R5 、R6 为4 路ADC 口的输入电阻,阻值远大于其它电阻;R7 、R8 、R9 为触摸屏的分段等效电阻,阻值总和为几百欧;R12 、R13 、R14 为触摸屏另外一层的分段等效电阻,阻值总和为几百欧;R10 、R11 为按下触摸屏时的接触电阻,阻值动态变化; K1 、K2 表示按下触摸屏的位置。 R15 为限流电阻,因为触摸屏的电阻通常为几百欧,普通IO 驱动能力可能不够,所以用R15 对IO 输出进行限流,R15 对应图(一)中(d) 部分R1 和R2 。 假定IO1 输出高电平,IO2 输出低电平, V1~V4 为4 路ADC 口测量到的电压。 触摸屏没有按下时,测量ADC1 和ADC2 得到V1_0 和V2_0 ;触摸屏按下一点时,假设此时按下位置为K1 ,4 路ADC 测量的电压为Vn_1 ;触摸屏按下两点时,4 路ADC 测量的电压为Vn_2 。忽略ADC 口输入电阻的影响,这些电压会满足下面的关系。 V1_0=V1_1 ,V2_0=V2_1 V3_1=V4_1=(V1_1-V2_1)*(R8+R9)/(R7+R8+R9) (V1_1-V2_1) ≥(V1_2-V2_2) 后一种关系式因为两点按下后会 让与R1 、R2 、R15 串联的触摸屏等效电阻变小,从而使得分在触摸屏两端的电压也变小。现在引入三个新参数L7 、L8 、L9 ,分别表示同标号电阻等效的触摸屏宽度,三者的总和等于触摸屏宽。另外还根据实际引入一个限制条件,当有两点被按下时,只要程序检测速度够快,对于程序来 说就不会有同时按下的情况,始终都是依次按下或松开,这一点非常重要。 对于单点位置的检测不存在任何 问题,现在我们来处理两点的情况,结合前面引入的限制条件,程序可以检测到中间有一小段时间是单点按下,也就是程序先检测到K1 按下,经过一小段时间才检测到K2 按下。这个中间过程可以准确得到K1 位置,如果我们利用前后变化的比例关系,就可以计算出后面K2 按下的位置。 K1 单独按下: L7=(L7+L8+L9)*(V1_1-V3_1) /(V1_1-V2_1) K1 和K2 同时按下( 忽略R10 和R11 的影响) : (V1_2-V3_2)/L7=(V4_2-V2_2)/L9 因为L7+L8+L9 为已知条件触摸屏的宽度L ,所以有: L7=L*(V1_1-V3_1)/(V1_1-V2_1) L9=(V4_2-V2_2)*L7/(V1_2-V3_2) L9=L*(V4_2-V2_2)*(V1_1-V3_1)/((V1_1-V2_1)*(V1_2-V3_2)) 到这里我们已经得到所按两点的 具体位置,只要我们依照此方法对触摸屏的X 和Y 轴分别处理,就可以在普通电阻屏上实现两点触摸位置的检测。 方案的其它说明 前面的公式推导过程忽略了接触 电阻R10 和R11 的影响,这两个电阻的大小并不固定,主要由使用者按下的力度决定,按的力越大,其阻值越小。当只按下一个点时,所按力度的大小对K1 位置的计算影响可以不用考虑,但对于两点的计算则要考虑其影响,按的力度越小,计算出来的K2 位置误差就越大。这样在按下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个误差从大变小的过程,不过只要用力足够,最后还是保证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另外触摸屏并不是完全线性,这里 是简化为线性关系。 该 方案在两点按下时最好保持先按下的点位置不变动,这样可以保证计算结果更为精准。如果两点按下后需要移动,虽然通过比例关系也可以计算出运动轨迹,但误差 会随之加大,这里也不做过多分析。松开的过程与按下相反,由两点按下变为一点按下,最后全松开。如果在精度上适度降低要求,在此方案的基础还可以利用三角 形重心的原理进行第三点的判断,笔者进行的验证实验发现难点是需要考虑的组合情况偏多,从而导致判断程序复杂。 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进行触摸屏是 否按下的检测,这里不详述具体的检测方法,只是要留意为了防止触摸屏悬空状态的影响,可以在两端接一个比较大的电阻到地,建议用470k 或510k 的阻值。 使用该方案除了具备普通电阻屏 的基本功能,还可以实现对屏幕的拖动,用手指合分动作实现图像的缩放,对两个游戏功能键的同时控制。从成本上看除了需要另外增加4 条IO 口外并无其它硬件开销,主要是通过软件计算来实现多点检测。该方案虽然性能上相较电容屏存在明显差距,但成本上占有绝对优势,对于一些对精度要求不高的应 用还是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此帖被逆行远方在2012-05-17 19:5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