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78年初中的时候,家里的第一块电子挂钟,记得是母亲公司里积压了很久的处理货,内部员工10元钱,只能买一块。 算上手电筒和收音机,这是家里的第三个家用电器,所以印象非常深。
表盘是很漂亮的磨砂铝合金薄片,外壳是黄色的塑料压膜圆形,上面用电镀铁圈固定着一块圆形的、球面状的、透明度很高的玻璃罩,表针时针和分针是黑色的,秒针是红色的,搭配起来非常协调。
印象中,这个电器自从挂在家里,也没有走准确过,好像一天就快5分钟。表壳后面有一个小孔,上面标示着一个半圆箭头,左面的箭头下有个“-”号,右面箭头下有一个“+”号,看说明书说是调整电子钟走时误差的。
那个年代标准时间是收音机的整点报时:“滴、滴、滴、滴、B,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9点整。”所以整点报时就是调整误差的最好时候。
经过无数次不厌其烦的调整,最好的一次终于达到日误差30秒内了。本来这个精度已经是说明书上说的最高精度了,但在好奇心和不服输的心理驱使下,在不懂原理的情况下,还想缩小误差。
终于在1980年的一次调整中,不小心伸进去的小起子(其实是一个用粗细合适的钉子,磨制的一个小工具),没有对准机芯里的螺丝头,拧的时候滑脱,捅在机芯里的一个空心线圈上面,那个线圈的漆包线比头发还细,线圈断了很多线头。从此电子钟挂在那里成了摆设,终于没有误差了。虽然自己硬着头皮坚决不承认,但家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是我搞坏的,因为除了我,家里没有人对这些东西感兴趣,更不喜欢调整这个电子钟。30多年过去了,老母亲每每提起,还是当作故事和笑话讲给孙子们听。
市场上这种专用配件根本没有卖的。1981年,托一个到山西出差的熟人,把这个表捎到山西汾阳钟表厂——这个表的生产厂家,花了1.5元修好了。听说,厂家的维修人员没用20分钟,就换好了线圈,校正了误差,表就又能走了。此后不管误差再大,再也不敢调整了。
直到1985年到北京出差,看到王府井的一家钟表店里卖进口机芯,好像是花了32元(28元的机芯,4元的表针),配了一个石英钟机芯,才变成了真正的石英钟。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因为那时候一个月才48元工资,一个石英钟机芯就花去了三分之二,忘得了吗?
那个每个月才误差十来秒的石英钟机芯,与原来这个每天误差2、3分钟的电子钟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东西。谬之毫厘,差之千里呀,这就是当时与日本的差距。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的真实写照。
可惜2011年政府拆迁,这个使用了30多年的东西,搬家后在母亲家里再也找不到了,只是收拾杂物的时,在一个铁桶里,发现了这个机芯的尸体。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在硬件博物馆来个忘却的纪念吧。
30多年的岁月,这个纯铜机芯还能闪闪发亮。
这个纯铜机芯的外框尺寸是460*500mm
从这个方向看,机芯好像是个大型的机器设备。
上面的异形铜板,固定着下面的齿轮。
上面除了调整分针的连杆,时、分轮之间的传动齿轮和线圈不见踪影,大多数零件还键在。
游丝还在,但已经乱了。
那个调整走时误差的螺钉还在那里守望,调整的原理实际是在调节游丝外圈的大小,改变游丝的形状、松紧度,通过控制游丝的力度来调节走时误差,螺丝都是纯铜的。
控制电路都是散件,一共4个原件,2个电容、1个电阻、1个三极管。
电路板的底部没有铜箔,所有的连接都是在电路板上面搭棚焊接。
原件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辨。
微距下,型号、参数清清楚楚。三极管的型号是3AX3,生产的时间是76年9月。
这个无极性电解电容是0.047uf,内压160V,供电电池是1.5V的一号电池,不知道为何用这么大的内压参数。
另一个电解电容是33uf、6.3V,生产日期是75年9月。
电阻是75年1月生产,阻值是170K欧。东风商标既有时代的烙印,又有导弹一样的威力。
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 这是令亿万中国人曾经自豪、感动、群情激奋的标志,灯光下透出金条般的色气。
轴套还是那么精密,下面发虚的秒轮就像一个水车,汲取着涡轮带来的动力。
在游丝的作用力、反作用力与磁力的相吸、相斥不断的、反复的斗争中,推动着涡轮循环往复。
在摆轮上那2个黑色的小方块,是两块极性相异的永磁铁,相对应的另一端是两块配重。
电路板的缺口处就是那个空心线圈的位置,直径约10mm,厚度约3mm。通电后经过三极管、电容等原件组成的震荡电路,在线圈中形成脉动磁场,当摆轮上的永磁铁经过线圈时,产生推力,当线圈中磁场消失的瞬间,摆轮受游丝的力量复位,这样就形成了往复不断的摆动,带动涡轮摆动。
涡轮有节奏的推动着有60个齿轮的秒摆轮,每秒推动一下。
涡轮上面有一个小豁口,当涡轮往复运动时,正好将秒摆轮向前推动一下。
秒摆轮上的刺齿,像老人的牙齿一样,脱落、残缺不全了。
传动齿轮把秒轮的转动,传递到每一个需要转动的地方。
尼伦齿轮轴与铜质轴套里配合默契
时、分传动轮
这是分轮的传动轮。
秒针的轴柱,时分轮就套在它的下面,表盘上看到的红色秒针就插在这个细轴上。记得秒针是连续转动,相当于
现在的扫秒,不是跳秒。
秒针后面带了一个弹簧压片。
套在一起的时、分轮,旁边的轴上缺少了传动齿轮,
时、分轮套在一起,锈住了,拉不开。
由于缺少的配件太多,已经没有修理的价值。如果零件齐全,完全可以用现在机芯的电磁部分,代替原来的钟摆部分,直接驱动秒轮就行。
历史必将要翻过去的,新的一页将会是更加崭新、灿烂的明天,就让这些东西丢到垃圾桶,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吧。
连续发了个系列,请支持、请指教。谢谢! 论坛首拆倭国精工跳秒结构特殊的电子挂钟(电子钟之一) ..用廉价的扫秒机芯替换走时不准的电子钟机芯(电子钟之二) ..80年代小日本跳秒石英钟机芯,进硬件博物馆了(电子钟之三) ..扫秒T68石英钟机芯拆装过程(电子钟之四)再发H838石英钟跳秒机芯拆装过程(电子钟之五)70年代国产纯铜电子钟机芯欣赏(电子钟之六)80年代国产长城石英钟欣赏(电子钟之七)X宝的康巴丝与无名石英钟机芯对比(电子钟之八)用各种石英钟机芯DIY钟表展示大结局(电子钟之九) [ 此帖被dxtjc在2013-11-20 13:06重新编辑 ]